为活跃学院学术氛围,激发广大师生的学术热情,4月25日下午,南京大学马晓星教授、浙江大学潘纲教授应邀在长望楼报告厅作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计软院院长刘青山教授主持,计软院教师代表及研究生积极参加,认真聆听了此次学术报告。
马晓星教授报告会的题目为《作为软件部件的深度神经网络的质量保障》。在报告中,马教授指出,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迅速进步,越来越多的复杂软件系统包含训练好的深度神经网络(DNN)模型作为其部件。DNN模型是基于统计的归纳推理的产物,迥异于基于演绎推理的传统程序。如何评估并改进这种新型软件制品在应用环境下的性能成为亟待研究的软件工程问题。马教授分享了此方面的一些观点,并分享了在面向应用场景的DNN模型性能估计(对应于软件测试)和面向应用场景的DNN模型信心校准(对应于软件调试)方面的工作。
潘纲教授报告会的题目为《脑机混合智能》。潘教授从脑机接口的最新进展出发,探讨新型人工智能形态――脑机混合智能。计算神经科学、微电子和神经生理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显示出计算机和生命体之间的融合成为可能并日趋明显。以脑机接口为代表的神经技术的突破使得脑与计算机之间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脑机融合及其一体化已成为未来计算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潘教授指出,如何让生物脑(生物智能)与机器脑(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并协同工作,是当前人工智能与脑认知科学交叉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交流互动环节,在场的老师同学积极提问,马教授、潘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一一作出解答,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本次报告是科技活动月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营造了良好的对外学习与交流氛围,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广阔便利的平台。报告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为大家拓宽了学术视野,启发了教学科研工作的新思路。
专家简介:马晓星,博士,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副主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面向开放环境的软件技术研究,近期尤其关注软件自适应、智能化软件系统的质量保障等方向。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863项目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百余篇,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为第2、第4完成人)。
专家简介:潘纲,浙江大学安博(中国)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领军人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脑机融合与生物机器智能专委会主任委员,获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类脑计算、脑机接口等。指导学生获CCF-A类国际会议的最佳论文奖1次、最佳论文提名奖(Honorable Mention Award) 2次。目前担任IEEE Trans.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EEE Trans. Cybernetics等国际期刊编委。